综合百科

《寒食》原文翻译全解析,作者故事大揭秘,让你一次性读懂这首千古名篇! -龙8唯一官网

好的,请看下面为您生成的回答:

《寒食》原文翻译全解析,作者故事大揭秘,让你一次性读懂这首千古名篇!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深入解读唐代大诗人韩翃的著名诗作《寒食》。这首诗仅短短二十字,却意境深远,画面生动,成为描写寒食节景色的千古绝唱。让我们一起逐字逐句解析,揭开背后的故事,彻底读懂它!

《寒食》原文: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一、 原文翻译与逐句解析

1. 春城无处不飞花,

翻译: 春天的长安城内,到处都是飘飞的柳絮和落花。

解析:

`春城`:指春天的都城长安。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繁华热闹。

`无处不`:无处不有,形容到处都是。

`飞花`:既指春日盛开的花朵随风飘落,也暗指寒食节前后柳絮纷飞的景象(柳絮白色,如飞花)。这句开篇即点明时间(春日)、地点(长安),并用“飞花”渲染出一种繁华而又略带伤春的氛围。寒食时节,万物复苏,但唐玄宗当时正在兴庆宫,故长安亦可指兴庆宫一带。

意境: 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又略带浪漫愁绪的春日长安图景。

2. 寒食东风御柳斜。

翻译: 寒食节时,和煦的春风吹拂着皇家园林里的柳树,柳枝倾斜。

解析:

`寒食`:点明节日。寒食节禁火,吃冷食,是古代重要的祭祀节日,也与介子推的故事相关。

`东风`:春风。古人认为春天吹拂万物的风是东风。

`御柳`:指皇帝御花园中的柳树。皇家园林是皇帝休憩游玩的地方。

`斜`:形容柳枝在春风中轻轻摇摆、倾斜的样子。

意境: 这句紧承上句,聚焦于皇家园林的柳树。虽然寒食禁火,但春风依旧吹拂,柳树抽出新芽,生机盎然。“御柳斜”的“斜”字用得极妙,既写出了春风的柔和,也暗示了柳枝的柔美,更带有一种宫廷的威仪感。这与前句的“飞花”共同构成了春意盎然的画面,但背景是皇家园林,暗示了诗人的视角或观察点。

3. 日暮汉宫传蜡烛,

翻译: 傍晚时分,从汉宫(借指当时的皇宫,如兴庆宫)里传出传递蜡烛的消息。

解析:

`日暮`:傍晚,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点明了时间。

`汉宫`:这里并非实指汉代宫殿,而是借用汉代典故,泛指唐朝的皇宫。当时唐玄宗常在兴庆宫活动,有时也称汉宫。

`传蜡烛`:这是寒食节的一个重要习俗。传说唐玄宗与宫女在宫中玩“飞烛”游戏,玩到天黑,蜡烛也传完了,就改令宫中第二天传蜡烛以示照明。寒食禁火,宫中自然也点不起蜡烛,故傍晚时分传蜡烛,意味着寒食节的禁火令结束,可以点灯了。这传递着一种信息:节日的结束,生活的回归。

意境: 画面转向宫内。傍晚时分,宫中传来了“传蜡烛”的消息,这消息本身就充满了动态和神秘感。它暗示着宫廷内部虽然禁火,但生活并未完全停滞,节日的仪式正在悄然结束。

4. 轻烟散入五侯家。

翻译: 轻柔的烟雾从宫中散出,飘向权贵豪门的府邸。

解析:

`轻烟`:指宫中点燃蜡烛后产生的袅袅炊烟或烛烟。这“烟”与上句的“蜡烛”紧密相关。

`散入`:飘散,进入。

`五侯家`:指当时权势显赫的皇亲国戚或大官僚的府邸。“五侯”是汉成帝时的外戚王氏五兄弟,后用以泛指权贵人家。这里暗指当时长安城中那些炙手可热的权贵豪门。

意境: 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宫中刚刚传蜡烛,燃起“轻烟”,但这烟雾并没有停留在宫中,而是“散入”到“五侯家”。这一“散”字,不仅描绘了烟雾的动态,更巧妙地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皇家的特权甚至延伸到了寒食禁火的习俗上,连权贵人家都能在宫禁之后率先得到“光明”(蜡烛),而普通百姓则只能继续遵守禁火的规定。这隐含了对这种特权现象的微妙观察和一丝无奈。

二、 作者故事大揭秘(创作背景与韩翃其人)

作者简介: 韩翃(约719-770后),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以七言绝句见长,风格清丽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寒食》通常认为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年)或安史之乱期间。当时唐玄宗携杨贵妃、杨国忠等人从长安逃往蜀中,途中在马嵬坡发生了兵变。之后,玄宗在蜀中建立了兴庆宫作为行宫。韩翃当时可能就在长安附近,目睹了战乱后宫廷的萧条景象,或是感受到了朝政的动荡以及宫廷与外戚权贵之间微妙的关系。他可能因官职低微,未能直接接近权力中心,但通过对长安春景和寒食习俗的细致观察,捕捉到了这一细节。

“御柳斜”与“五侯家”的深层含义:

韩翃并非简单的写景,他通过“御柳斜”和“五侯家”这两个意象,敏锐地捕捉到了当时社会的一个侧面:皇家的恩泽(即使是象征性的)似乎能影响到权贵阶层。这或许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唐代后期权贵势力膨胀、甚至凌驾于朝廷之上的社会现实。

诗人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用极其精炼的语言,描绘了这一场景,既有对春景的赞美,也暗含了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和一丝淡淡的感伤。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使得诗歌意蕴丰富,引人深思。

三、 总结与读懂这首诗的关键

读懂关键: 理解寒食节的习俗(禁火、吃冷食),结合唐代尤其是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背景,特别是皇权与权贵的关系。同时,要体会诗人韩翃作为“大历十才子”之一的细腻观察力和含蓄表达方式。

核心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长安寒食节的春日景象,从繁华的春城、飞舞的花絮柳絮,到皇家园林的御柳在东风中摇曳,再到傍晚宫中传蜡烛、轻烟散入权贵府邸。它不仅仅是一幅美丽的春日图,更是一面映照当时社会现实的镜子。

千古流传的原因: 诗歌语言精练,对仗工整(尤其是后两句),意境优美,画面感强。它精准地捕捉到了寒食节这一特殊节日的氛围和当时社会的微妙细节,引发了后人的广泛共鸣。尤其是“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一句,堪称点睛之笔,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寓意,使其成为描写寒食节的千古名篇。

希望通过以上解析,您能一次性、全面地读懂韩翃的《寒食》,欣赏这首诗的文学之美和社会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