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验

如何理解声调在汉语音节中的重要性 – 28百科知识网-龙8唯一官网

如何理解声调在汉语音节中的重要性

文学是伴随着声音的传播而发展的,其美妙的声音能够深入人心,感染人心。《诗经》中的部分诗篇,在纳入礼乐制度之前,是以唱诵的形式流传的。这些诗歌音韵和谐,节奏铿锵,后人总结出了多种诗歌音韵的规律。进入礼乐制度后,诗歌成为了乐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洪钟雅音的美妙。而“楚辞”本身就是一种唱诵的艺术,与楚地的歌曲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西汉时期,朱买臣因其行吟诵书、歌道中表现优秀而官至中大夫。汉代人认为,赋是一种不歌而诵的文种,声音是其首要的表现方式。保存至今的汉大赋主要是由语言文字学家创作的,他们注重把赋当作字书、类书来对待。

不仅仅是诗赋这类文学作品,散文也是有声的。甲骨卜辞中的序词、命词、占词、验词本身就包含了一种神秘的人神交接的仪式。金文则在钟鼎的洪鸣、颂祷之声、歌舞乐声中传递给上帝和祖先。由史官、祝史等创作的早期典籍,多是为了盛典而作。

自汉末以来,学人开始有意识地探讨音理,这一音理的探求体现在韵书的产生上。最早的韵书可能是东服虔所著的“始反音”,它懂得了反切,认识到一个音节单位可以分割为声母和韵母两部分。三国时期的李登著有《声类》十卷,虽然这本书已经失传,但记载了他用五声来分类汉字的方法。更多的韵书则是按照韵的分类而成。除了综合性的韵书外,还有专门为某部书编辑的音义类书。例如孙炎所作的《尔雅音义》、韦昭所著的《汉书音义》等。此后,音义类或音类著作大量涌现。

到了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两位伟大的音韵学家——陆德明和陆法言。陆德明著《经典释文》,汇集了汉魏以来的音类著述,为14部经典作了音义;而陆法言等人则专心讨论音韵,最终完成了《切韵》五卷。《切韵》是历史上最科学的学术著作之一。其后唐孙缅的《唐韵》、宋陈彭年的《广韵》等都是在《切韵》的基础上增补而成。这一时期人对音韵的重视主要是因为佛教的传入以及翻译的影响。讲诵启发学人思考和研究汉语的声音结构。佛教的观念和方法传到中土后,不仅译经的选字格外谨慎,读音也受到空前重视。的早期以口诵相传的特点使得诵读传统与佛教音义类著作相结合,产生了大量音义类著作。从玄应的《一切经音义》到慧琳的《一切经音义》,是佛教音义类著作的集大成者。

六朝以来学者重视“音”读,与文章的诵读有很大关系。《隋书·经籍志》著录的诸多著作着眼于诗文的声音,如《楚辞音》《毛诗音》《史记音》《百赋音》《文选音》等都是为了方便诵读相应文学作品而出现的著作。声音可以更好地传递思想,有时甚至能超越或提升内容的力量。古人读书时常常借助声音表达情感融入书中情景之中正如陶渊明在《读〈山海经〉》中所描述的快然自足的阅读状态正像束皙在《读书赋》中所描述的那样灵魂与声音都与古圣先贤相融会进入一个超越了现实的宇宙空间忘情阅读沉浸于知识的海洋享受文字背后作者的思想和情怀陶渊明在其诗作中也流露出类似的读书之乐和对书中知识的向往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的愉悦体现了对知识的渴求和热爱读书的状态到了中古时期韵书的兴盛也从侧面反映了那个时期读书人读书的重视声音的热情投入的程度之深这些都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彰显了文学的声音之美也是后人应当继承和发扬的优秀传统之一。


如何理解声调在汉语音节中的重要性

你可能也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