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冬至,标志着北半球的冬日节气走到了第四个阶段。《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提到:“冬至,十一月中。此刻,所有的隐匿之气达到了极致。”
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自这天起,太阳直射点将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时间将逐渐增长,而夜晚则慢慢缩短。有句俗语流传甚广:“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冬至的来临,也预示着一年中最冷的“数九”严寒天气即将拉开帷幕。古人有云,从冬至日开始,每九天算一个“九”,数到九个“九”,也就是八十一天后,春天便会悄然而至。
思绪万千,如深夜抱膝灯前的影子相伴。许多文人墨客在冬至时分感叹时光飞逝,思念亲友家人。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便是一个深深的思念:“在邯郸驿站逢冬至,灯前抱膝的身影相伴。想念家中夜深人静时的场景,应该也在谈论我这个远行的人。”这首诗语言质朴,构思巧妙,将思家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杜甫也有类似的情感,他在《冬至》一诗中写道:“每年至日都像是为客,忧愁困顿令人难以承受。江边形容我独自老去,天边风俗自相亲。雪后杖藜临丹壑,朝来鸣玉散紫宸。此时心折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诗人长年漂泊在外,对故土家园的思念溢于言表。
杜牧在冬至日则惦念着远方的弟弟。《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中描述:“通过书信与远方的弟弟联系,他乡恰逢一阳生。尊前怎解思乡忧国,思弟之情唯能在辇会。旅馆夜忧被冷,暮江寒觉裘轻。竹门风声令人惆怅,疑是那松窗雪打之声。”最后一句中的“疑”字,将自己所见与弟弟的现状联系在一起,令人动容。
随着冬至的到来,白天逐渐变长,古人视之为吉日。朱淑真在《冬至》一诗中写道:“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葵影随长至日移,梅花先趁小寒开。”冬至使诗人欣喜,从此日光渐长,春天便近在眼前了。
梅尧臣则持乐观态度。尽管他眼见昔日茂盛的草木凋零凋零,但他想到的是只要春来,草木便能再次繁茂葱茏。世间万物的盛衰都遵循自然规律。于是他在《冬至感怀》中写道:“含恨想慈颜,感物而哀不平。自古九泉之下的人无法跟随新阳而生。然而人世的命运与草木不同,我们将如萌芽般再生。”人的命运也有起有落,又何必因此而感伤怨恨呢?
冬至后的美食也丰富多样。“冬至大如年”,百姓们在这一天纷纷休养生息,习俗多与食物有关。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便是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河南人吃饺子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医圣张仲景看到乡亲们的耳朵被冻坏了,便用羊肉、辣椒和驱寒材煮熟后剁碎,包成耳朵状分给百姓食用,后来便形成了吃饺子的习俗。
而在浙江台州,冬至的重头戏是擂圆,寓意团圆圆满。擂圆是用糯米粉做的,经过一系列的工序后放在豆黄粉里滚拌而成。而豆黄粉是用黄豆炒熟后磨成粉再拌入红糖,香甜浓郁,配上糯软的糯米圆子,令人食欲大增。
除了饺子和汤圆之外,各地的冬至美食各有特色。南京人要吃小葱烧豆腐,常州人则喜欢吃热豆腐。苏州的亲友会用礼盒送春盘食品,金华人会设酒肴庆祝冬至节日杭州人煮赤豆饭、蒸新米糕吃剩的鱼头鱼尾放在米缸里过夜第二天再拿出来吃称为安乐菜这些美食都蕴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庆祝的心情。
